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案

刻舟求剑教案

时间:2024-06-13 21:26:10
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六篇

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六篇

作为一名老师,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,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刻舟求剑教案6篇,欢迎大家分享。

刻舟求剑教案 篇1

一、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
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指出,阅读教学是学生、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,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,加深理解和体验,有所感悟和思考,受到情感熏陶,获得思想启迪,享受审美乐趣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、理解和体验。

二、教学背景分析

1、学习内容分析:

《刻舟求剑》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。它出自《吕氏春秋.察今》。《吕氏春秋》又名《吕览》,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。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,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,他在船舷上刻记号,准备等船靠岸后,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,结果却没有唠叨。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,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。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。

本课与讲读课文《古诗三首》、《西门豹》,阅读课文《三过家门而不入》构成一个单元,包括了古诗、古代人物故事、古文寓言、古代神话传说,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,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。

2、学生情况分析:

上学期已学过《滥竽充数》《狐假虎威》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,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,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,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。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,还是不那么好读的。读通、读顺、读出韵味,很不容易。

  三、教学目标

1. 学会本课4个生字。

2. 理解课文内容,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,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。

3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并背诵全文。

教学重点: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,从而理解课文内容,并进行朗读训练。

教学难点: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,明白别人“惑乎”的原因。

四、教学过程

一、导入

《成语接龙》游戏

师: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,学习成语时,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,还要了解它的故事,了解它的含义,今天我们一起学习《刻舟求剑》,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?给我们什么启示?

(设计意图: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,即复习了旧知,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,引出今天的课题,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。)

二、学习字词

师:通读课文,结合课后生字表,用○画出自己认为学习较困难的字,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?

估计:遽 涉 契 亦

(设计意图:学生在自学生字、词语的过程中,不仅学习了基础知识,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。)

  三、理解内容,明确寓意

1、师: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.

2、师:请你像他这样通顺、流利朗读,然后

(1)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、词、句,并在小组中交流。

(2) 交流时,先读原文,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。

(3) 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。

(4) 交流汇报

A、估计: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!

对策:师:这是什么句子?

你能试着读一读吗?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?

B、估计:

对策:师:瞧,他用了一个“很”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。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?

C、估计:真、太、十分、非常、难道

对策:师:介绍:岂:表示反问,怎么、难道。

D、小结: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,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?

估计:像这样找剑,的确很糊涂呀!

对策: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?

估计:船在动,而剑一直没动

对策: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?

过渡: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,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?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?

(设计意图: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,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,引发学生质疑,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。)

四、展开想象,深入理解

1、师:轻声读课文,用﹏画出相关的句子?

2、交流: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?

估计:

⑴、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,

A、 随生板贴图片

B、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,当时你的心情怎样?

估计:着急 师: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?

(迫不及待、急忙、赶快、迅速、飞快、立即、马上、)

C、师: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?

估计:立即跳入水中捞剑

叫船夫马上停船,下水捞剑……

过渡:我们是这样的着急,可是渡江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?

⑵、遽契其舟,曰:“是吾剑之所从坠。”

A、对策:他又是怎样想到呢?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?

他想( ),所以( )。

B、小结: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,他遽契其舟,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。

C、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,会以怎样的语气说:“是吾剑之所从坠。”

估计:胸有成竹、自信、有把握、坚定、肯定、镇定自若

师: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?

D、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,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?

过渡: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,船终于停了,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?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!

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,发生了什么事?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。

①船靠岸后,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?怎样捞?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?会做些什么?说些什么?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、举动、议论?

师: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。

3、师:于是众人纷纷议论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!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?

估计:他太傻了,

师小结: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,不会灵活处理问题。

(设计意图:运用图画再现、生活展现、表演体会、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,让学生“理解品味——想象说话——朗读体会”,进行语言文字训练。)

五、列举事例,总结课文.

师: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,我们一起看一看。

事例1: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,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:节约用纸,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,非正式文件,一般不得用空白纸。有一次,废纸用完了,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,经理一 ……此处隐藏12455个字……快,“入”“求”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。

5、写法评析:对比、反问揭其错误实质。结尾“舟行”与“剑止”对比,指出“求剑若此”不仅找不到剑,而且太糊涂了。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。

五、总结学习成果。

1、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?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
2、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?

3、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?

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、固执己见,不知变通,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。

刻舟求剑教案 篇6

主备:沈丽丽 审核:沈丽丽

复习内容:《郑人买履》《刻舟求剑》

复习目标:1、熟读并背诵这则寓言。

2、 积累文言词汇,能准确翻译全文。

3、 分析人物形象,理解寓意,并用来指导现实生活。

复习重难点:目标2、3

自学

一,《郑人买履》

1,《郑人买履》选自《 》,作者 ,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 家, 家学说集大成者 。

2,故事分为两层:第一层写: ,第二层写

3,找出最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,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

4.我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?(不少于3个),说说其中任一个的寓意。

5,背默课文及翻译。

课文:

翻译:

二.《刻舟求剑》

1.《刻舟求剑》选自 ,亦称 ,是 (时间)秦相 组织编写的 集。

2.这个故事分为两层:第一层写: ,第二层写

3.背默课文及翻译。

课文:

翻译:

展示

质疑

点拨: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点拨

1.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。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。

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:①单音词和双音词。②古今异义。③一词多义。④通假。⑤词类活用。2.断句

3.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①补充省略的部分。②调整语序。③适当增减。

4.多读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.

检测:

一, 学习《郑人买履》,回答问题

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:

买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,

至之市而忘操之 乃曰:吾忘持度

反归取之 市罢,遂不得履

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

2,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:

①吾忘持度。

②先自度其足,而置之其坐。

③至之市而忘操之

④及反,市罢,遂不得履。

⑤宁信度,无自信也

3,学习了这则寓言,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?有什么现实意义?

道理:

现实意义:

4.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“履”的成语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二.学习《刻舟求剑》,回答问题

1.解释句中加点的字:

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,遽(jù)契(qì)其舟,曰:“是吾剑之所从

坠。”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!

2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:

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

②是吾剑之所从坠

③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

④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

3.3、用“/”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。(每句一处停顿)

(1)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(2)何 不 试 之 以 足

(3)是 吾 剑 之 所 从 坠 (4)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

4、下列句中“之”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两项是 ( )( )

A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而忘操之 D反归取之

E何不试之以足 F是吾剑之所从坠 G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

5.学习了这则寓言,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?

拓展

一、阅读理解《拔苗助长》

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,芒芒然归,谓其人曰:“今日病矣!予助苗长矣。”其子趋而往视之,苗则槁矣。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。以为无益而舍之者,不耘苗者也;助之长者,揠苗者也。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。〖注释 芒――疲乏,芒芒然,很疲倦的样子。病――劳累。1、解释文中加点的字。

揠( ) 谓( )

2、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( )

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返归取之

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。

A、①②相同,③④不同 B、①②不同,③④相同

C、①②相同,③④相同 D、①②不同,③④不同

3、翻译下列句子。

(1)今日病矣!予助苗长矣。

(2)非徒无益,而又害之。

4、宋人为什么要拔苗?其结果如何?

5、读完寓言后,想想看,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?

二,读下面文段,回答问题。

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,仕于南方。席上啖③菱,并壳入口。或曰:“啖菱须去壳。”其人自护所短,曰:“我非不知,并壳者,欲以清热也。”问者曰:“北土亦有此物否?”答曰:“前山后山,何地不有!”

【注释】①北人:北方人 ②菱: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,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。果实有硬壳,有角,叫菱或菱角,可吃。③啖:吃。

1.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。

①仕于南方( ) ②席上啖菱( )

③或曰:“啖菱须去壳。”( )④欲以清热( )

2.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3.从这则故事中,你得到什么启示?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三,阅读《月怀一鸡》,回答问题。

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。或告之曰:“是非君子之道。”曰:"请损之,月攘一鸡,以待来年然后已。"如知其非义,斯速已矣,何待来年?注释:攘―窃取、偷盗。斯―那么就应该的意思。道―个人的举止言行。1、解释下列加点的词。

其: 或: 是:

损: 已: 非义:

2下列对加点字“之”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:( )

①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请损之

A、①②③④都相同 B、①③相同②④相同

C、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、①②③④都不相同

3、翻译下列句子。①是非君子之道。

②如知其非义,斯速已矣,何待来年?

4、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?

《刻舟求剑教案汇总六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