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绿色蝈蝈》教案集锦15篇
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,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。教案要怎么写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绿色蝈蝈》教案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绿色蝈蝈》教案1学习目标:
1 、速读课文,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描写绿色蝈蝈这种昆虫的。
2 、体会并能说出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。
3 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文情怀,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。
教学工具:幻灯片
教学过程:
一、导课:
通过学习,最近,我们读了两本书,一部天书,一部地书,仰头读天书,看云识天气,了解了云和天气的关系,俯首探地书,倾听化石吟,我们了解了远古世界的情况,今天,我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丛林,到田间草地寻找绿色蝈蝈,听听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讲述的蝈蝈的知识。
二、出示学习目标:
1 、速读课文,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描写绿色蝈蝈这种昆虫的。
2 、体会并能说出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。
3 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文情怀,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。
三、带着渴望的心情读课文:
1 、导读小提示:
默读课文,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绿色蝈蝈这种昆虫的?
温馨提示:阅读时,边读边勾画课文,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,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。时间5 分钟,
明确:作者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有关蝈蝈的知识,叫声、外形、食性。
2 、小组赛场:我们最棒
学生分为三个组,分别阅读分析蝈蝈的叫声、外形、食性。
(1) 倾听蝈蝈的叫声:窃窃私语、像滑轮……、喑哑、连续不断、尖锐、急促、清脆、柔和……
(2) 欣赏蝈蝈的外形:浑身嫩绿、淡白丝带、身材优美、苗条匀称、大翼轻盈
(3) 观察蝈蝈的食性:昆虫类、水果类、青 草
小结:在介绍描写蝈蝈时,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,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,不拘一格,生动传神的语言,充满文艺的气息。
四、带着思考的习惯品课文:
1 、文中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,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,这样写有什么效果?
a . 狂热的狩猎者:夜间捕蝉的蝈蝈
b .夜晚的艺术家:入夜鸣唱的蝈蝈
c .我笼里的囚犯:入笼喂养的蝈蝈
d .蝉 的 屠 夫: 饱餐蝉肉的蝈蝈
2 、变换称呼的好处
(1 )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,使蝈蝈的形象更生动,描写更形象,给人更深刻的印象
(2 )体现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。
五、带着敬佩的态度悟课文:
提示:作者对蝈蝈的描写细腻、生动,充满真挚的情感,主要源于作者对昆虫的喜爱,对科学探究工作的热爱与执着,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。学生根据提示,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这种思想情怀。
例句:
1 、第一段中写国庆节的夜晚,“我独自一人,在阴暗的角落里,倾听者田野的节日音乐会,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”。
体会分析:体现作者对他所热爱的科学研究事业的热爱与执着,对自然的陶醉与痴迷。
2 、第四段中,“关于食物,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”
体会分析:“麻烦”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,对蝈蝈食性的关心,对科研的耐心。
3 、作者称蝈蝈为“蝉的屠夫”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喜欢蝈蝈,但对蝉充满怜悯,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。
六、七嘴八舌小话吧:
学习要求:学生自由发言,总结本节课的收获。
学习方法:用“这节课,我知道了————”的句式来回顾展示。
明确:本文之所以把蝈蝈写得栩栩如生,将蝈蝈的生活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,主要是因为作者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,先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,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,再就是运用了生动活泼的拟人手法,充满文学笔调,深受读者喜爱。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。
七、老师寄语:
1915年法国文学界以“昆虫世界的维吉尔”的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,可惜,9 2 岁高龄的法布尔没有等到最后决议便悄然长眠。然而,这一光荣称号被人们传颂开来。
希望同学们以敬仰之心,向法布尔学习,积极探索科学领域,向诺贝尔奖冲刺!
八、作业我完成:
课外阅读法布尔的《昆虫记》,摘录一些优美的段落与句子,并进行仿写。
《绿色蝈蝈》教案2教学目标:
1、能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,并抓住主要信息,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,概括课文要点。
2、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,激发求知欲。
3、丰富科学知识,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。
教学步骤:
一、导入新课:
你听过知了唱歌、蟋蟀鸣叫吧?你看过蜘蛛辛勤织网、蚂蚁满载而归吧?也许还玩过贪食的花金龟、挂着灯笼的萤火虫吧?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,是人类亲密的朋友。听,蝈蝈又开始唱歌了。
二、整体感知课文
1、观看蝈蝈图片,认识蝈蝈。
2、在书中找描写蝈蝈外形的句子。
3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?(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。)
4、快速阅读课文,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:
(1)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?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?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?
(2)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,找出这些称呼,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,这样写有什么效果。
5、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?为什么?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句子?为什么?
(有的学生喜欢“窃窃私语”、“津津有味”、“酷爱甜食”、“毫不犹豫地都接受”这些拟人的写法,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。)
(有的同学喜欢“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,它们之间从不争吵”这拟人化的描写,它亲切自然,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。)
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,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:(1)文艺笔调生动;(2)语言传神形象;(3)拟人贴切自然;
(4)比较突出特征。
叫声:蝈蝈——蝉
食物:蝈蝈——螽斯突出了蝈蝈的习性,说明
追捕蝉:蝈蝈——老鹰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
同类相食:蝈蝈——螳螂了如指掌。
三、课外阅读《昆虫记》
《绿色蝈蝈》教案3一 ……此处隐藏11864个字……点难点
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。
难点突破策略:采用多种方法诵读课文,在读中品味、感受。
教学流程
一.创设情境,点燃激情
出示常见昆虫的图片,比如蝉、蜘蛛、蚂蚁、萤火虫、蝈蝈等。(教师适时引导)这是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,同学们在生活中有亲密接触过他们的经历吗?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致力于对这些昆虫的研究,写成了《昆虫集》一书。今天我们就跟随法布尔一起去结识一位昆虫朋友 ——绿色蝈蝈。
板书课题:绿色蝈蝈
二、阅读质疑,自主探究
1、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,完成词语积累。
重点词语:
狩猎 哀号 喑哑 静谧 篡夺 劫掠 弱肉强食 扰乱
窸窣作响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
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
(过渡语:同学们,这篇课文很贴近我们的生活,那么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学习呢?请同学们大胆设计出你的问题。)
2、学生再读课文,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,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,标不理解的地方,同时向文本质疑。
3、学生汇报收获,提出疑惑,师生共同梳理总结。
教师预设问题:
(1) 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?
(2)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?
4、学生带着这些问题,再次回归文本,自主探究问题答案。
三、多元互动,合作探究
由于本文浅显易懂,对上一环节同学们所提问题,一般都能自行解决。若解决不了,可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探讨共同解决。
1、 蝈蝈的外表特征“这种昆虫非常漂亮,浑身嫩绿,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,身材优美,苗条匀称,两片大翼轻盈如纱。”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。
(教师引导:同学们,通过朗读课文我们认识了可爱的蝈蝈,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普通的昆虫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呢?)
2、预设问题:
(1)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?
(2)你从文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什么精神?
学生先小组研讨,然后全班交流,共同明确:
(1)作者之所以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,是因为在写法上注意了以下几点:
a.文艺笔调。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,而是灵活生动,不拘一格。
b.生动传神的语言。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,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生动感人。如“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”“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”等。
c.拟人手法的运用。像“蝈蝈在窃窃自语”“蝈蝈酷爱甜食”“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处在一起的”都运用了拟人手法。
d.通过比较来写蝈蝈。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,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;写它追捕蝉时,拿鹰来作比较。
(2)本文表现了作者仔细观察,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。
3、同学们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呢?
(本文语言优美,可读性强,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作者情感)
例如:课文第3自然段“绿色的蝈蝈啊,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,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。在我国北方,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!”流露出了作者多么浓厚炽热的感情!
四、训练检测,目标探究
精彩大比拼:
1、补充词语:( )猎 静( ) ( )夺 劫( ) 弱肉( )( )
( )( )作响 惊慌( )( ) 夜色( )( ) 断肢( )( )
2、找出文中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,看谁找的又快又多。
3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你眼中的绿色蝈蝈。
4、文中哪些地方能引起你的共鸣?
(以上问题答案不拘一格,只要是合理的都应予以鼓励。)
五、迁移应用,拓展探究
作者笔下的蝈蝈栩栩如生,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呢?
1、学生即兴进行片段写作。
2、部分同学展示,师生共同评议。
本课知识体系
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 外表特征
绿色蝈蝈
仔细观察、细心揣摩 生活习性
板书设计
绿色蝈蝈
特征:漂亮、嫩绿、苗条、匀称
习性:叫声优美
捕蝉为食
写作特点:
1.文艺笔调
2.生动传神的语言
3.拟人手法的运用
4.通过比较来写
《绿色蝈蝈》教案15教学目标
1、感知文章内容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2、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
3、了解蝈蝈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,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。
教学重难点:
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。
课前准备:
了解文章内容,扫清文字障碍。
导入新课
自然界是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,昆虫是这个家庭的一类成员,同学们,你们了解哪些昆虫?能用概括的语言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吗?
出示投影片(昆虫)。
这都是自然界中的昆虫,你能从中辨认出蝈蝈和知了吗?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蝈蝈捕食知了的故事,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吧。(板书课题)
出示学习目标
下面同学们来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
讲授新课
检查预习
1、本文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有哪些?
(作者:法布尔,法国昆虫学家选自《昆虫的故事》)
2、给下列字注音、解词(投影出示)
注音:狩猎喑哑静谧篡夺窸窣篝火
解释:喧嚣
弱肉强食
整体感知
请一名学生朗读,其他学生思考下列问题:
1、概括课文内容
2、作者给蝈蝈起了多少个名字?都有什么意义?
3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
研读思考(四人小组讨论)
下面分四人小组研读课文内容,(出示问题组)
1、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独自一人来到田野?
2、田野里上演了哪些节目?
3、说说蝈蝈的外部特征。
4、作者描写了蝈蝈的哪些生活习性?重点写了哪方面?
5、(1)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?
(2)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这些食物,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来的?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
(1、抓住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。2、仔细观察、勤于动脑、善于发现。3、通过比较手法突出特征。)
揣摩语言
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,最传神的语句,并请说出理由。
运用优美的语言,贴切形象、生动传神,突出事物的特征。
作业
搜集蝴蝶的材料,运用今天所学写动物的方法,完成《蝴蝶》全文。600字左右。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