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案

语文教案

时间:2024-06-13 21:23:46
精选语文教案锦集九篇

精选语文教案锦集九篇

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,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,教案是教学蓝图,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。那么问题来了,教案应该怎么写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
语文教案 篇1

教学目的:

1、认识3个生字。

2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3、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,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祖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。

教学重难点:

重点: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

难点: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,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祖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谈话

我国从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,由邓爷爷在广东一个小村庄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,把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文明,高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城市。由此也拉开了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,今天我们来学习反映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的诗歌《昨天,这儿是一座村庄》。

二、学习理解诗歌内容

1、自读课文,理解内容

2、思考: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?

三、分小组合作学习

1、讨论这首诗描述了深圳特区原来与现在的不同。

2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?

3、交流收集的资料。

四、指导诗歌朗读

五、体会诗中修辞手法的作用

1、提问:你们感觉诗中哪几句写得很形象、很生动,为什么?你能联想到什么?

2、全班讨论

3、总结:本诗作者以最大的激情歌颂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,歌颂了我们伟大祖国美好的今天与未来,振奋人心。

语文教案 篇2

教学目标

①正确地朗读课文,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,做到条理清楚,详略合适。

②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、句的深刻含义。

③联系自身生活体验,感悟人生哲理。

教学重点

①复述故事情节。

②探究性、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。

第一课时

教学内容

复述故事,整体感知。

教学设计

一.创设情景,导入新课

讲述1945年1月莫顿亨特架机侦察的故事导入。

二.复述故事,整体感知

1.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,划出不认识的字、不理解的词

a.给加点字注音。b.按拼音填空。c.结合语境解释词义。

2.指导学生朗读课文

3.复述准备,抢答问题:

a.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?(可以概括回答)

b.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?什么地方?发生的原因是什么?

c.“我”为什么“一时拿不定主意”?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?

d.“我”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?当时“我”是怎么想的?

e.后来“我”又是怎样脱险的?脱险以后“我”有什么感觉?

4.学生分节(冒险、脱险)复述课文

教师可提要求:

①跳读课文,抓住以上讨论要点。

②重点细节,尤其是脱险部分,尽量用课文原句。

③口齿清楚,能正确表达感情。

5.讨论复述的得失,总结改进的意见。

①处理好详略

②抓住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细节。

三.小组讨论、探讨文意

①读了这个故事,你最大的一点感想是什么?

②“我”为何将“走一步,再走一步”作为文章的题目?

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,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,不必面面俱到。如有争议的地方,可课后思考,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。

四.齐读课文最后一段,背诵

布置作业

①写生字。

②朗读课文。

第二课时

教学内容

①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、句的深刻含义。

②深入理解文章主旨,探究性、多角度理解文章。

教学设计

一.朗读课文,品读语言

1.圈划人物心理、行动以及环境描写的雅词美句。

2.小组讨论交流,找出能概括“我”的行动和心理过程的词句。

爬—蹲—伏

二.探究品味,感悟情理

1.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。

2.组织学生深入探究、提出并讨论问题。

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:

①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。

②父亲为什么指挥“我”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?

③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,为什么还说“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”?

3.朗读品味:

①“你能办得到的。”“这似乎能办得到。”“我能办得到的。”

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?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?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?

②想象“我”在石梁上的心理,说一说。

③“我”在脱险前后有哭了两次,哭时的情感一样吗?

④学生表演父子对话,品味人物语言。(体会以鼓励为主,并教给方法的良苦用心)

三.结合体验,品味人生

小组讨论,全班交流:

1.一个中国父亲遇到这种情况,他会怎样做?

2.假如你就是文中的“我”,孤身一人在悬崖上,你将怎么办?下来后,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?。

四.拓展练习,积累语言

从“读一读,写一写”中选用五个以上的词,以“逆境”为话题,说一段话。

布置作业:

课外练笔:《在悬崖面前》

语文教案 篇3

教学目标:

1、了解名片的一般格式,学会设计简单的名片;

2、了解更多的有关动物的知识,能抓住动物的特点,有理地介绍动物,体验创造、表达的快乐;

3、在观察动物、为动物设计名片的过程中,激发学生热爱动物、热爱生活的感情。

教学准备:

1、教师准备:布置学生去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,查查资料,了解这种动物的有关知识;教师写下水文。

2、学生准备:收集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、玩具,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;收集你感兴趣的名片。

教学过程

一、创设情境

1、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并说明为什么;

2、读一读自己查找的动物资料;

二、学习范文《海龟》

1、自己把范文读通顺;(教师点明这就是给动物设计的名片)

2、生读,其他同学边读边想:海龟有哪些特点,哪些地方写的特别好;

3、小结 ……此处隐藏6163个字……的"览物之情"。 (全文的主体)

可分为两层。

第一层(2段):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的景色并提出"迁客骚人""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"的问题。

第二层(3~4段):写"迁客骚人"的"览物之情"因景而异。一明一暗,一喜一悲,形成鲜明对比。

第三部分(5段):借对"古仁人之心"的探求,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。(这是全文的核心。)

第四部分(6段):点明作"记"的时间。

二、分析第一段。

1、先指定学生读、讲课文,结合进行正音、释词。

2、思考与讨论

(1)整体分析:首段从"庆历四年"谈起,点出人物:滕子京,交代地点:巴陵郡:述说遭遇:谪守,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。"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"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,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,但据《巴陵县志》记载,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,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。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。其楼装饰一新,一定是彩壁辉煌,飞阁流丹,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,只有一句"增其旧制"表明增设规模,增刻诗赋,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。从文章结构上看,也为下文"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"埋下伏笔,最后一句,"属予作文以记之"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;密合题意,循题目的"记"字,交代作文的缘起,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《洞庭晚秋图》,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"记"的事。

(2)首句中"谪"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。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,准备修好岳阳楼后"凭栏不恸数场"。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"谪"字,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?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,作者这样写是否别 有深意?

引导要点:从这个"谪"字看,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"迁客骚人",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,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:你虽然身处逆境,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,应该像"古仁人"那样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。同时,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,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、自勉勉人之意。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。《岳阳楼记》所以传诵千古,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,而是一篇有所寄托、立意高远的好文章。

(3)提问:写文章,往往以一两个警句(关键性词句)振起全篇,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,这背景是什么?说明了什么?

讨论并归纳:在"政通人和,百废具兴"的基础上"重修岳阳楼",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,仍不以己悲,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。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,与一般的"迁客"不同。

3、齐背第一段。

三、分析第二段。

1、先指定学生读、讲课文,结合进行正音、释词。

2、思考与讨论

(1)整体分析:

"巴陵胜状,在洞庭一湖",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,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,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。

先写气势阔大。"衔远山,吞长江",洞庭之于远山是"衔",于长江是"吞",两个动词超神入化,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。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、湖与江之间的关系,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,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,变静态为动态。

次写水势浩大。"浩浩汤汤"。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、浪涛汹涌的景象。尔后,把笔推开去,"横无际涯",极目而不见边际,盛夸范围寥廓。

再写景象变幻。"朝晖夕阴",晨昏不同,明暗相异,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,最后,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:"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"。用"大观"同"胜状"呼应,文章肌理绵密。

作者拎起来后,再一笔宕开去:"前人之述备矣"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,最后又用"然则"一词转过来,直入本文主旨————随物赋感,因景生情。

骚人——课本注解:诗人。战国时屈原作《离骚》,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。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,如本文"迁客骚人"若换成"迁客诗人"就不恰当。因为《离骚》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,所以"骚人"比"诗人"有时还多一层"恍然失志"的意思,本文中"骚人"与"迁客"相配比较合适。

(2)这一段写"岳阳楼之大观",虽然概括,却写得富于形象,气魄宏大。仔细体味,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?

引导要点: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。如:衔远山——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,用一"衔"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。吞长江——长江流经洞庭湖,用一"吞"字,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,而且"吞"字声音宽舒洪亮,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。"衔"、"吞"字连用,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,浩浩汤汤——字音响亮,叠字又加强了气势,而且四字都是水旁,形容水大流急,既绘声、又绘形。气象万千——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,极有声势。此外如"横无际涯"的"横",与"广"近义,但作者用"横"而不用"广",因"横"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;"朝晖夕阴"的"晖"换成"晴"字,义通顺,但作者用"晖"而不用"晴"字,因为"晖"字具体,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"春和景明"的景象。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。

(3)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,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,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。

引导要点:"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",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"霆雨罪罪"和"春和景明"的景象伏线。"迁客骚人,多会于此,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",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,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,其中"情""异",是关键词,是全篇抒情、议论的基础,行文前顾后盼,文理绵密。

(4)提问: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,用"衔远山,吞长江",如果把"衔"改为"连",把"吞"改为"接"好不好?为什么?

讨论并归纳: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,同"衔""吞"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,把"远山""长江"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,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。如果用"连""接"来替换,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,画面是静止的,效果没有这样好。

(5)提问: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?

讨论并归纳:

(1)气势非凡:"衔远山,吞长江"。

(2)宽阔无边:"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"。

(3)湖光山色:"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"。

(6)提问: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,而用"然则"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,转入写什么?

讨论并归纳:写"迁客骚人"的"览物之情"。

3、齐背第二段。

四、总结

1—2节的内容及词语。

《精选语文教案锦集九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